二、建立地方性金融监管机构以强化地方政府监管责任 建立地方性金融监管机构,是放宽准入的必不可少的配套性改革措施。
放松一般来说就是两个:一是增长流动性的注入。如此看来,一方面我们看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在减弱,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金融风险上升,这两者合在一起,反映出金融体系目前面临比较大的挑战。
我们知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年一度,是每年最重要的经济方面的政策的会议,基本上是为第二年的经济政策定一个调子。监管弱主要是说监管体系尽管比较庞大、比较完整,我们有机构、人员、手段、措施,但实际上在识别和化解风险方面所起的作用还是比较有限。我们现在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银行业务也要创新。简单地概括一下,我们经过40年的时间重建了一个金融体系,这个金融体系的突出特征,具体而言就是规模大、管制多、监管弱、银行主导。所以金融创新根本目的是要支持经济创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支持创新型的中小企业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我们在1978年前搞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中我们的资金调配主要是通过中央计划来实现,对金融中介的需求比较少。中国的数字金融刚刚起步,我们很幸运的是一些业务在国际上已经走在前列了。实施好普惠再贷款再贴现政策,支持三农、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
充分发挥LPR改革效能,发挥利率自律机制作用,规范存款市场竞争秩序,稳定银行负债成本,引导企业贷款利率下行,有力推动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三是促进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2021年,人民银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金融委直接领导下,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货币信贷合理增长,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稳固。
指导开发性、政策性银行补足区域短板,发挥全国性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大型银行信贷支持排头兵作用,中国农业银行用好三农金融事业部优惠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加大对信贷增长缓慢地区信贷支持力度。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积极做好加法,精准发力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
上半年,经济运行的积极因素较多,人民银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用好再贷款和两项直达工具,优化存款利率监管,上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在引导货币信贷增长回归常态的同时,着力优化信贷结构、降低融资成本。让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功能。两个工具既各有侧重,也有共同点,先立后破两条腿走路,在确保能源供应安全的同时支持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积极做好加法,在优化信贷结构的同时助力稳住信贷总量。
我国坚持实施正常货币政策,宏观政策在全球保持周期领先,要前瞻性研判形势,敢于把握主动,主要根据国内形势把握货币政策的力度和节奏,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面对美国货币政策调整的挑战,人民银行提前布局,前瞻性应对。跨周期设计侧重改善总供给,持续提升潜在增速。2021年9月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增加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
通胀预期稳定,但也要关注全球通胀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坚持有效性,推动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有效性是货币政策传导的核心要求。
根据形势变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灵活调节货币政策的力度、节奏和重点,精准加大对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引导信贷结构先立后破,既优化结构,又稳住总量。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持续缓解银行信贷供给的流动性、资本和利率三大约束,培育和激发实体经济信贷需求,引导金融机构有力扩大信贷投放,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作者孙国峰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本文原载于《中国金融》2022年第3期。从国内来看,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短期仍然存在,中小微企业和受疫情影响比较严重的行业经营较为困难。2021年初,将企业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25下调至1,保持外债平稳,减轻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带来企业未来集中偿还外债的压力。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较快,2021年12月末投向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31.8%。更加注重从结构发力,通过优化结构提升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同时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货币信贷总量要确保托住经济,为结构优化营造相对稳定的宏观总量环境。三次召开全国外汇市场自律机制会议,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树立风险中性理念。
影响汇率的因素较多,汇率测不准是必然,双向波动是常态。基本匹配可以避免货币信贷总量跟随经济周期波动而过松或过紧,有利于支持经济长期平稳增长,并内嵌了稳住通胀和宏观杠杆率的要求,体现了跨周期设计的理念。
既要防止经济下行和信贷总量收缩共振,也不能大水漫灌大幅冲高,保持货币信贷总量稳步增加,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推动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货币政策工作的根本保障,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是做好货币政策工作的根本要求。
明确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为短期政策利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为中期政策利率,以银行间市场存款类机构7天回购利率(DR007)为短期利率调控目标,提升中央银行与公众沟通效率,提高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做好两项直达工具的延期和转换工作。
精准体现为运用和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持续支持绿色发展和小微企业。2021年,人民银行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进入专题: 货币政策 。其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转换为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并入支农支小再贷款管理,鼓励持续增加普惠小微贷款。
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助力科学有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美联储表示将加息缩表,市场对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的预期急剧升温,跨境资本流动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大,新兴市场经济体面临资金外流和货币贬值压力。
货币政策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坚持了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人民银行精准加大对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助力科学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发挥好支农支小再贷款的积极作用,将原来用于支持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的4000亿元再贷款额度滚动使用,必要时可再进一步增加再贷款额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五是增强了货币政策自主性。
12月末外汇储备余额为3.25万亿美元,比2020年末增加336亿美元。坚持前瞻性,强化跨周期调节 把握好政策的时度效,时是第一位的,前瞻性是货币政策的首要要求,政策应对要走在市场曲线前面。总的来看,货币政策落实了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的要求。截至2021年12月末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2309亿元,带动减少排碳478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金融机构发放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领域贷款134亿元。
人民银行多措并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信贷增长缓慢地区信贷投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持续释放LPR改革潜力,优化存款利率监管,促进降低贷款实际利率。
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的帮扶力度。当前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稳本身就是最大的进,要聚焦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以进促稳,体现为三个力:要充足发力,量价配合,保持总量稳定。
以我为主、稳字当头,稳健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 2021年我国经济增速前高后低,货币政策基于上、下半年经济形势变化,强化跨周期调节。2022年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和政策思路 展望2022年,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但内部面临下行压力,外部形势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